2019 YouTube中小型創作者成長變得樂觀? |繼正的YT觀察日記

繼正好頻道
5 min readMay 29, 2019

--

今年三月底到四月初的愚人節內容創作,掌握發燒排行前三名的還是大型創作者,黃氏兄弟阿滴英文黃阿瑪小玉等,但那時候每天看發燒的我特別觀察到了狠愛演的牛排個人頻道,有一支影片「乾燒蒜香蛤蠣」一直停留在發燒#4或是發燒#5。但按理來說,發燒內容從去年中到今年初的觀察,也是大部分創作者都有的共識

• 「比起觀看次數,YouTube更在意的是你的觀看時間,代表著這個內容可以讓用戶停留更多的時間在平台上,同時意味著能夠帶來更多廣告曝光的機會,因此會主動推薦這個內容與後續這個頻道產出的內容」

這點在去年底到今年初特別的明顯,創作者盡可能延長影片的長度,同時觀眾也漸漸接受更長時間的影片。傳統媒體在政論節目或是八點檔上也同樣的能夠在YouTube平台獲得更多的推薦

但牛排的乾燒蒜香蛤蠣片長不到四分鐘,即使續看率達到驚人的100%,背後帶來的30萬(當時)觀看次數也不足以成為奉觀看時間為圭臬的平台推廣理由。而在其他變數都不改變的情況下,最合理的解釋可能是

• 「總觀看時間與訂閱數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平台推薦」

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假說不太可能被YouTube官方證實,如果證實可以說是對頂級創作者極大的不肯定與打擊

為了在更多競爭的內容創意上突圍,頂級創作者大多投注更多的成本在建立品牌與不可被取代的壁壘,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更多中大型創作者走節目化加上強化定位特色所設計的新形態內容,卻有可能因為這個改變失去同等比例但高基數的月觀看

發燒影片開始出現更多中小型頻道(5萬到75萬)的內容,更難以用過去粗估總觀看時間(≒影片時間長度*續看率N*觀看次數)的方式去衡量

這現象在許多大型創作者的副頻道、團體頻道的成員個人頻道、擁有大量內容在18年底到19年初投入YouTube傳統媒體或新興動漫影視相關的新頻道上特別明顯,他們的共通點就是部分甚至大多數的影片觀看次數與本身訂閱數的差距較大型創作者來得更大

比如說一個100萬訂閱的頻道與10萬訂閱的頻道同時出了一部在48小時內都累積50萬觀看的影片,即使10萬訂閱的頻道影片長度少了對方1/3,總觀看時間較低的情況下依然很有機會比對方有更高的機率上發燒影片

但上發燒影片真的對流量很有幫助嗎?答案是有,但是非常少,就我觀察的頻道大部分即使到了發燒影片#1,從流量來源來看發燒影片所得到的流量幾乎不會超過20%,就算是超過,以現行的演算法來說,很少看到一個頻道有兩個以上的影片同時進到發燒排行的列表內。發燒影片對於創作者的重點已經不是帶來的流量本身,而是一種肯定與更多的行動呼籲理由。

那如果上發燒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我們要去談中小型頻道進入發燒列表的排行或規則改變?因為如果想在YouTube生存,不只是創作者本身跟觀眾喜歡什麼內容重要,平台的目標也重要。而這個變化或許也可以看得到平台目標改變的方向

有可能是為了透過更多鼓勵的流量與里程碑來肯定更多中小型創作者投入平台內容創作而非讓流量都讓大創作者佔據。

如果確實是這個邏輯也是可以理解,但非人工的審核方式頻道定位本身也是一個雙面刃。

到底YouTube作為一個平台方,是不是要保障更多個體或是YouTube創作者出發的頻道,而非以”新頻道”但內容其實是傳統媒體或是不被一般創作者所認同的”YouTuber”頻道。

當然或許下個禮拜演算法就又改變了也說不一定,但讓更多元或者說給更多中小型創作者生存空間的目標我認為是比較不會改變的,畢竟只有廣納更多不同維度的創作者與內容,平台才會成長。而創作者不論新舊,同時依然考量許多新的指標,如去年這時候才在新工作室後台才出現的曝光觸及數與點閱率需要納入分析的考量,當然今年還是得繼續掌握並提高總觀看時間。

所以能夠同時在中低訂閱的階段同時擁有優化上述指標能力又創作有趣與有話題內容,依然是非常艱難也值得敬佩的過程,這個努力可能不會停止,其中也會有人能夠因為平台目標改變而受惠。

至於是不是為了這個紅利馬上去建立一個新的頻道?我個人比較建議的還是按照自己的計畫進行,如果本來就有時間經營副頻道的創作者可以考慮,但如果沒有資源的創作者,進入百萬門檻的依然是少數,百萬以下的創作者還是都很有機會,不用因為這樣去改變自己的節奏,但透過了解平台運作的可能或許能對自己下一步與比較的得失心有更穩定與安心的狀態

-後記-

在上述文章打完後(五月初完稿)又再過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這個現象依然在某些情況下成立,不過反思的是其實發燒影片本身的原則還是「用戶現在特別感興趣的內容」,至於「現在」以及「感興趣」兩點我認為可以解釋為「短時間內」以及「平台自主流量+第三方流量」,其中團體型的個人頻道更能用第三方流量去解釋。跟個體創作者比較起來,相近的訂閱數可以在發片時透過主頻道與其他成員在不同SNS上的轉發(譬如全體成員都使用 IG Story的向上滑)製造短時間內有不同的外部渠道對這個影片感到興趣的結果,這個結果也可能會讓平台判定比同等級訂閱數的創作者來說,這個內容「更為用戶感到有趣」所以製造推薦的機會。

所以也不完全代表是中小型的創作者在2019年就更有成長機會。

如何運用現有的優勢操作與執行或許還是最有難度的一環

不過對我個人而言,有時候最讓人沮喪的可能不只是流量本身,而是現在的YouTube發燒排行,總是看到傳統媒體純粹的內容搬運受到平台青睞,而不是以”創作者”為出發的頻道,這點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感同身受?但沒辦法,對於創作者而言,敵人永遠不只是跟你同一類型的創作者

而是比你有趣的內容。

哪怕是什麼組織,什麼平台。

--

--

繼正好頻道

重度內容成癮男子,喜歡感受微妙的關係與局勢變化。夢想是不論在任何領域都要成為最強的人,並運用影響力去改變世界。目前擔任 薩泰爾娛樂 STR Network 營運長